rt-thread 内核实现
什么是实时系统
实时系统。在确定的时间内对外部时间做出响应。
硬实时系统:在严格限定的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如运动控制系统,汽车控制等
软实时系统:可以允许偶尔出现一些偏差
RTOS 和 linux 的对比
RTOS的最大特点是确定性。它能够保证任务在严格的时间范围内完成。RTOS专注于对任务的时间响应,确保高优先级的任务在规定时间内被执行。
**最坏情况下的执行时间(WCET)**是可预测的,开发者可以精确估计系统响应时间。
通用操作系统(Linux):
非确定性:虽然Linux也可以处理多任务,但它并不保证任务的执行时间在某个严格的时间限制内完成。任务的调度和响应可能会受到系统负载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延迟。
通常会有不可预测的时间抖动,特别是在系统负载较高时,实时性较差。
任务调度
RTOS:
采用抢占式优先级调度,确保高优先级任务能够抢占低优先级任务的CPU时间。RTOS中的任务是以优先级严格排序的,实时任务会优先执行。
许多RTOS还支持固定时间片轮转调度或定时器中断等机制,以确保实时响应。
Linux:
通用操作系统的调度机制更加复杂,如Linux采用的是完全公平调度器(CFS),其目标是尽可能让每个任务都得到公平的CPU时间。虽然Linux可以通过调整优先级和调度策略实现部分实时特性(如使用实时内核补丁),但其本质上仍以吞吐量和资源利用率为优先。
中断处理
RTOS:
中断延迟非常低,RTOS通过设计尽可能减少中断服务例程的处理时间,以确保任务能快速响应外部事件。
中断处理后,实时任务可以立即被调度执行,从而保障实时性。
Linux:
Linux中断处理比较复杂,可能涉及很多内核级处理,虽然Linux可以通过中断上下文、软中断和内核线程等机制减少中断处理延迟,但仍比RTOS中断响应要慢。
Linux的中断处理也受系统其他任务的影响,无法像RTOS那样对中断处理时间进行严格控制。
资源管理
RTOS:
通常设计为轻量级,资源开销非常小,适合资源受限的嵌入式系统。它会严格管理资源,如CPU时间、内存和外设,以确保每个任务都能获得需要的资源。
RTOS通常不具备复杂的内存管理功能,如内存分页和虚拟内存,系统运行在一个紧密受控的环境中。
Linux:
Linux是一个通用操作系统,具有强大的资源管理能力,如内存分页、虚拟内存、设备驱动等。它能高效地管理大型复杂系统的硬件资源。
Linux在资源管理上更加灵活,但由于系统的复杂性,资源开销和管理开销也比RTOS大得多。
RTOS:适用于对响应时间有严格要求的场景,通常用于嵌入式系统、工业自动化、机器人控制、航空航天、汽车电子、医疗设备等领域。典型应用如:防抱死制动系统(ABS)、飞行控制系统、自动化设备、实时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等。
Linux是一个通用的、多任务的操作系统,适用于桌面电脑、服务器、移动设备、云计算、网络设备等复杂应用场景。它以性能、多任务并发处理能力和硬件兼容性见长。尽管Linux可以通过实时补丁(如PREEMPT-RT补丁)来提高其实时性能,但通常用于没有硬实时要求的系统,如Web服务器、数据库系统、工作站等。
嵌入式系统开发模式
裸机开发,前后台系统。
后台任务为主循环,(super loop),前台任务由中断来触发,通常使用事件标志 (flag) 来实现前台和后台的交互。前台中断吧标志位置位,后台主循环里检测并做相应的处理,实现了简单的任务调度机制。
RTOS 被设计为抢占式系统,此外在多任务管理、任务间通信、内存管理、设备管理等方面都提供了完整的机制。RTOS 来对接嵌入式底层硬件和上层应用软件。
内核框架
内核用来管理硬件,为应用层提供函数接口。
编程思想和操作方法和 linux 特别像。
内核库是为了保证内核能够独立运行的一套小型的类似 C 库的函数实现子集。这部分根据编译器的不同自带 C 库的情况也会有些不同,当使用 GNU GCC 编译器时,会携带更多的标准 C 库实现。
实时内核的实现包括
对象管理
线程管理机调度器
线程间通信管理
时钟管理
内存管理
设备管理
线程调度
线程调度算法是基于优先级的全抢占式多线程调度算法,即在系统中除了中断处理函数、调度器上锁部分的代码和禁止中断的代码是不可抢占的之外,系统的其他部分都是可以抢占的,包括线程调度器自身。支持 256 个线程优先级,0 优先级代表最高优先级,最低优先级留给空闲线程使用;同时它也支持创建多个具有相同优先级的线程,相同优先级的线程间采用时间片的轮转调度算法进行调度,使每个线程运行相应时间;另外调度器在寻找那些处于就绪状态的具有最高优先级的线程时,所经历的时间是恒定的,系统也不限制线程数量的多少,线程数目只和硬件平台的具体内存相关。
时钟管理
RT-Thread 的时钟管理以时钟节拍为基础,时钟节拍是 RT-Thread 操作系统中最小的时钟单位。RT-Thread 的定时器提供两类定时器机制:第一类是单次触发定时器,这类定时器在启动后只会触发一次定时器事件,然后定时器自动停止。第二类是周期触发定时器,这类定时器会周期性的触发定时器事件,直到用户手动的停止定时器否则将永远持续执行下去。
另外,根据超时函数执行时所处的上下文环境,RT-Thread 的定时器可以设置为 HARD_TIMER 模式或者 SOFT_TIMER 模式。
通常使用定时器定时回调函数(即超时函数),完成定时服务。用户根据自己对定时处理的实时性要求选择合适类型的定时器。
线程间同步
RT-Thread 采用信号量、互斥量与事件集实现线程间同步。线程通过对信号量、互斥量的获取与释放进行同步;互斥量采用优先级继承的方式解决了实时系统常见的优先级翻转问题。线程同步机制支持线程按优先级等待方式获取信号量或互斥量。线程通过对事件的发送与接收进行同步;事件集支持多事件的 “或触发” 和“与触发”,适合于线程等待多个事件的情况。
线程间通信
RT-Thread 支持邮箱和消息队列等通信机制。邮箱中一封邮件的长度固定为 4 字节大小;消息队列能够接收不固定长度的消息,并把消息缓存在自己的内存空间中。邮箱效率较消息队列更为高效。邮箱和消息队列的发送动作可安全用于中断服务例程中。通信机制支持线程按优先级等待方式获取。
内存管理
RT-Thread 支持静态内存池管理及动态内存堆管理。当静态内存池具有可用内存时,系统对内存块分配的时间将是恒定的;当静态内存池为空时,系统将申请内存块的线程挂起或阻塞掉 (即线程等待一段时间后仍未获得内存块就放弃申请并返回,或者立刻返回。等待的时间取决于申请内存块时设置的等待时间参数),当其他线程释放内存块到内存池时,如果有挂起的待分配内存块的线程存在的话,则系统会将这个线程唤醒。
动态内存堆管理模块在系统资源不同的情况下,分别提供了面向小内存系统的内存管理算法及面向大内存系统的 SLAB 内存管理算法。
还有一种动态内存堆管理叫做 memheap,适用于系统含有多个地址且不连续的内存堆。使用 memheap 可以将多个内存堆 “粘贴” 在一起,让用户操作起来像是在操作一个内存堆。
I/O 设备管理
RT-Thread 将 PIN、I2C、SPI、USB、UART 等作为外设设备,统一通过设备注册完成。实现了按名称访问的设备管理子系统,可按照统一的 API 接口访问硬件设备。在设备驱动接口上,根据嵌入式系统的特点,对不同的设备可以挂接相应的事件。当设备事件触发时,由驱动程序通知给上层的应用程序。
I/O 设备管理的概念将在《设备模型》及《通用设备》章节展开讲解。
内核启动流程
从系统通电到进入 main()
,来看看这期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们从代码推测电路系统的运行,代码离最终的机器码序列还有段距离。RT-Thread 支持不同的编译器和不同芯片,因此代码略微有差异,但是都是先从 .s
汇编启动文件开始运行,然后执行 RT-Thread 的启动函数 rtthead_startup()
,最后进入用户入口函数 main()
,来自官方文档的一张图:
汇编阶段
可以看出这期间还是做了不少事情的,芯片上电后,先运行汇编代码 startup_stm32f103xe.s
,然后跳转到 C 代码,进行 RT-Thread 系统功能初始化,最后才执行 main()
。
C 阶段
在使用 ARM CC 编译器时,用到了 $Sub$$
和 $Super$$
语法, $Sub$$
的含义是在程序执行前前插入一段新程序, 有点打补丁的意思。这个 $Sub$$main
可以先调用一些要补充在 main
之前的功能函数然后调用 $Super$$main
正式运行 main()
。正好这就是系统启动的功能,很合理,很符合使用裸机的思路,只关注 main()
即可。
主函数在文件 components.c
里“打了个补丁”,
$Sub$$main
里调用了 rtthread_startup();
的,它也定义在这个源文件里:
rtthread_startup 函数
这个函数启动了与系统相关的硬件、内核对象、系统设备、各应用线程。更细致的分为四个部分:
初始化与系统相关的硬件;
初始化系统内核对象,例如定时器、调度器、信号;
创建 main 线程,在 main 线程中对各类模块依次进行初始化;
初始化定时器线程、空闲线程,并启动调度器。
rt_hw_board_init();
函数里完成了系统时钟设置、串口初始化、并把终端绑定到串口。
只有在启动调度器后,创建好的线程才会根据规则运行起来。
主线程和空线程
通用计算机的典型设备是鼠标、键盘、显示器。对于MCU来说,片内外设是设备。
这也很好理解,笔记本电脑把显示器和键盘都做成了一个整体,但是这些部分仍然是外设。MCU则把CPU,存储器和各种外设做到了一个硅片上,这也是“单片机”这个名字的由来。
裸机上使用设备是基于STD库或者HAL库来操作,距离寄存器是比较近的,非常靠近硬件。
操作系统的作用就是屏蔽硬件,提供接口。使得应用程序运行在不同芯片上的代码都一样。
很典型的一个游戏安装在任意一台电脑上玩起来都是一样的。
嵌入式操作系统也是要追求这个目的。因此RTT的驱动框架实际上站在了更高的角度考虑不同型号的MCU,同类不同厂家的设备,在此基础上找出共同点,做出相同的调用接口。
基于上述思路,RTT外设使用的源码的复杂也可以理解了,复杂是为了使用的简单。
程序内存分布
MCU 有的存储空间:片内 Flash 和片内 RAM ,编译完成的程序会包含几种类型的数据存放在 MCU 不同的存储区。在 Keil 里编译完成后在 Build Output 串口会哟编译输出信息:
上面提到的 Program Size 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Code:代码段,存放程序的代码部分;
RO-data:只读数据段,存放程序中定义的常量;
RW-data:读写数据段,存放初始化为非 0 值的全局变量;
ZI-data:0 数据段,存放未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及初始化为 0 的变量;
编译完工程会生成一个 .map 的文件,该文件说明了各个函数占用的尺寸和地址,在文件的最后几行也说明了上面几个字段的关系:
RO 表示程序占用 Flash 的大小, RW 表示了程序运行时占用 RAM 的大小, ROM 表示烧写程序占用的 Flash 大小。
烧录到 STM32 为 bin 或者 hex 文件,称为可执行映像文件,映像文件在 Flash 里的内存分布和 MCU 上电后在 RAM 里的内存分布略有区别:
可执行映像文件包含了 RO 和 RW 两部分,未初始化或者初始化为 0 的变量不占用映像存储空间。
STM32 默认上电后从 Flash 启动,启动后有个把 RW 段数据搬到 RAM 的过程,RO 段的数据不会动,也就是说 CPU 可以直接在 Flash 上读代码。此外对于 ZI 数据,根据编译器给出的地址和大小分配 ZI 段,并清零。
剩下的没使用的 RAM 内存空间就是动态内存堆,在向操作系统请求内存时,分配的都是这一部分的。比如说一个小李子:
指针 msg_ptr
指向了一个 128 Byte 的内存堆,并把值全部设置为0。
RW 段存放有初值的全局变量,ZI 段存放初值为0的全局变量。
RT-Thread 自动初始化机制
自动初始化指的是初始化函数不需要被显式调用,只需要通过一个宏定义方式进行声明,就会在系统启动过程中被执行。
举个例子:
INIT_BOARD_EXPORT(rt_hw_usart_init)
就可以实现在系统启动时自动运行这个函数。
这种声明的函数是被 rt_components_board_init()
与 rt_components_init()
,调用的。
rt_components_board_init() 函数执行的比较早,主要初始化相关硬件环境,执行这个函数时将会遍历通过 INIT_BOARD_EXPORT(fn) 申明的初始化函数表,并调用各个函数。
rt_components_init() 函数会在操作系统运行起来之后创建的 main 线程里被调用执行,这个时候硬件环境和操作系统已经初始化完成,可以执行应用相关代码。rt_components_init() 函数会遍历通过剩下的其他几个宏申明的初始化函数表。
内核对象模型
内核对象实际就是内核里面这些东西,这些东西是如何实现出来的,实现的时候用了面向对象的思想。
这个图表示了内核里这些东西的关系,他们都需要名字,因此有个基类,在基类上扩展自己的属性。
上图中由对象控制块 rt_object 派生出来的有:线程对象、内存池对象、定时器对象、设备对象和 IPC 对象(IPC: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进程间通信。在 RT-Thread 实时操作系统中,IPC 对象的作用是进行线程间同步与通信);由 IPC 对象派生出信号量、互斥量、事件、邮箱与消息队列、信号等对象。
对象控制块 rt_object 的数据结构:
内核对象容器的数据结构
一类对象由一个 rt_object_information 结构体来管理,每一个这类对象的具体实例都通过链表的形式挂接在 object_list 上。而这一类对象的内存块尺寸由 object_size 标识出来(每一类对象的具体实例,他们占有的内存块大小都是相同的)。
最后更新于